本書從混凝土科學的基本原理出發,力求較全面地說明混凝土材料的共性規律、性
能特點和多組分體系的基本特征。編者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 基于專業培養目標、課
程體系的改革方向和教學要求,搜集和整理大量國內外文獻資料、研究工作進展情況等,
撰寫了本書。本書主要匯集、補充了近幾年各種新型混凝土材料的最新資料,注重混凝
土科學原理和性質試驗方法的應用。本書共分12章,主要從混凝土的組成材料入手,詳細
闡述混凝土體系各類型組分的微觀宏觀和界面結構特點,使學生對材料組成與物質結構
的內在聯系有較系統、深刻的理解。本書混凝土科學原理與工程應用相結合,用大量篇
幅闡述了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及其生產應用、新拌混凝土和硬化混凝土的性能特點及變
化規律,使學生在掌握科學原理的基礎上,建立混凝土材料制備—工藝—結構—性能關系
的整體概念。本書從混凝土質量控制出發,講述混凝土性能檢測方法和質量評價手段,使
學生熟悉混凝土材料性能特征要求,為混凝土設計與應用奠定基礎。
目錄
緒論
0.1 混凝土發展歷史
0.2 混凝土的特點
0.3 混凝土的分類
0.4 混凝土的應用
0.5 混凝土技術標準簡介
1 混凝土的組成材料
1.1 水泥
1.2 骨料
1.3 混凝土用水
1.4 化學外加劑
1.5 礦物摻和料
1.6 混凝土增強材料
2 混凝土微觀結構
2.1 水泥石的結構及形成過程
2.2 骨料相的微觀結構
2.3 界面過渡區結構
2.4 微觀結構測試與表征方法
2.5 混凝土的內外分層結構
2.6 混凝土的宏觀堆聚結構
3 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
3.1 基本原理
3.2 具體要求
3.3 配合比設計步驟
3.4 其他設計方法
3.5 特殊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
4 混凝土的生產與應用
4.1 混凝土的生產設備
4.2 混凝土的攪拌與輸送
4.3 混凝土的澆筑與振搗
4.4 混凝土的養護與脫模
4.5 混凝土的特殊施工
5 新拌混凝土
5.1 新拌混凝土的定義和意義
5.2 工作性的基本概念
5.3 工作性的評定方法
5.4 影響工作性的主要因素
5.5 改善工作性的措施
5.6 新拌混凝土的可泵性
5.7 新拌混凝土的凝結
5.8 新拌混凝土的其他測試
5.9 新拌混凝土流變學理論及模型
5.10 新拌混凝土的質量控制
6 硬化混凝土的性能
6.1 混凝土的強度
6.2 混凝土的尺寸穩定性
6.3 混凝土的其他性能
7 混凝土的耐久性
7.1 重要性與影響因素
7.2 孔隙率與滲透性
7.3 混凝土的劣化及劣化模型
7.4 表面磨損
7.5 孔隙中的鹽結晶
7.6 凍融破壞與抗凍性
7.7 火災損傷與耐火性
7.8 硫酸鹽侵蝕
7.9 堿-骨料反應
7.10 氯化物侵蝕與鋼筋銹蝕
7.11 混凝土的碳化與中性化
8 混凝土的開裂與修復
8.1 混凝土開裂的分類、原因及危害
8.2 混凝土在不同因素下的開裂機理
8.3 混凝土抗開裂與修復材料
8.4 混凝土抗裂設計理論與修復技術
8.5 混凝土水工結構的開裂與修復
8.6 混凝土道路結構的開裂與修復
8.7 混凝土橋梁結構的開裂與修復
9 混凝土的分類與應用
9.1 高強混凝土
9.2 自密實混凝土
9.3 輕質混凝土
9.4 大體積混凝土
9.5 碾壓混凝土
9.6 噴射混凝土
9.7 透水混凝土概念及應用
9.8 重混凝土
9.9 纖維增強混凝土
9.10 補償收縮混凝土
9.11 清水混凝土概念及應用
9.12 聚合物混凝土概念及應用
9.13 裝飾混凝土
10 混凝土的性能檢測方法
10.1 混凝土成熟度的測定方法
10.2 混凝土力學性能測定
10.3 混凝土體積穩定性的測定
10.4 混凝土耐久性的測定方法
10.5 混凝土的無損檢測
11 混凝土質量控制
11.1 混凝土的原材料控制
11.2 混凝土生產過程控制
11.3 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
11.4 混凝土的合格控制與生產質量控制評價
11.5 混凝土驗收質量要求
12 混凝土新技術與發展趨勢
12.1 納米材料改性混凝土
12.2 廢棄混凝土的再生與資源化
12.3 3D打印與智能化混凝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