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屬于文物保護法與物權法的交叉研究,嘗試采用公法與私法互動融合的視角,
探究文物保護的私法前提,以私權保護推動文物保護公益的實現。本書針對傳統村落
古建筑保護類法律限制私權卻未能給予合理補償的問題展開研究,論證了補償的正當
性,并探討了補償的具體方式。我國現行法律片面強調古建筑所有權人的公法義務而
忽略對古建筑所有權人的合理補償,從而引發所有權人的抵觸心理與對立行為,進而
影響到古建筑保護。本書作者認為,古建筑保護類法律剝奪了農民依據 《中華人民共
和國民法典》享有的通過拆舊建新改善居住條件的權利,構成公法上的管制性征收,
政府應當對因為保護古建筑而承受特別犧牲的古建筑所有權人給予合理補償。補償可
以采用各種靈活的方式,既包括貨幣補償、宅基地置換等直接補償方式,也包括允許
古建筑流轉和開發利用等間接方式。
本書適用于法學類與文物保護類專業的學生閱讀學習,對文物保護界專業人士具
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目錄
導論 傳統村落古建筑保護中的公益與私權
第一章 傳統村落古建筑的私權構造
第一節 作為農村房屋的傳統村落古建筑
第二節 農村房屋所有權的規范內容
第三節 農村房屋的有條件轉讓
第四節 農村房屋的繼承可行性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二章 傳統村落古建筑的私權限制
第一節 傳統村落古建筑保護的法律體系
第二節 古建筑保護法律對傳統村落古建筑的私權限制
第三章 補償古建筑所有權人的理論分析與制度建構
第一節 比較法上所有權限制及其補償的不同理論
第二節 中國法上補償古建筑所有權人的理論證明
第三節 中國法上補償古建筑所有權人的制度建構
第四章 補償古建筑所有權人的實踐探索
第一節 政府對古建筑所有權人的直接補償
第二節 所有權人對傳統村落古建筑的開發利用
余論 傳統村落的未來
附錄1 古建筑保護類法律與規范文件名錄
附錄2 保護傳統村落的地方性法規與政府規章名錄
參考文獻